文:Tony哥
金瓜石是北臺灣的黃金山城,也是全亞洲最大的金礦出產地,三面環山一面臨海,離臺北市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,人們多知道金瓜石與與九份並稱「金九」,但事實上,原來的九份指的就是現在的金瓜石 + 現在的九份。只因這裡出金量巨大,上世紀二0年代日本殖民者,特將此一區塊改命名為金瓜石,而將九份這個地名,保留給原屬於「九份」的今天的九份。
這個因採金礦形成繁榮的山邨,人口一度多達近10萬人,1978年因環保因素而停止採礦後,金瓜石才逐漸恢複為平靜純樸的原貌。而後便開始轉為發展文化與觀光產業,這裡擁有壯麗的山海美景,及富含人文的历史遺跡,夜晚星空燦爛,海面上船只漁火點點,靜謐的氣息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游憩。

圖說:靜歸靜,蜿蜒有形的山道卻是周傑倫「頭文字D」拍攝的場景。(上、下)


圖說: 從西往東望去,可以看到黃金博物園區的正面,夕陽西下時所呈現出來的金黃色,正是其內在本質的寫照。(上)
黃金博物園區位在金瓜石的中心點,是臺灣首座生態主題博物館,也是基隆客運大巴的端點站,所以交通非常方便。全部走完要大半天,但重點走到大約兩小時也夠了。
做為亞洲最大的金屬礦業遺址,黃金博物園區中的幾個場館,包括黃金博物館、太子賓館、煉金樓及生活美學體驗坊等區域,展示金瓜石山坑道、礦脈、礦業運輸系統及金磚等資訊,還有本山五坑的採金坑道供民眾進入體驗,並不定期舉行相關特展,提供民眾寓教於樂的學習場館。

圖說: 黃金博物園區的入口是游客服務中心,有免費的寄存行李服務哦。你可以在這裡取得一切所需的資訊,並加入志工的定時導覽服務(上、下)。

按照從入口往裡走的順序,首先是「四連棟」日式建築。在園區內有龐大的日式建築群,這是历史的痕跡,有關方面以「修舊如舊」的方式逐漸修複,四連棟是第一棟。這是日據時期在金礦場裡中層主管的住宅,之所以稱為四連棟,是因為原來四戶人家共享一套廚房,但在生活改善後才各自增建了生活設施。

圖說:四連棟內部以臺灣光複初期金瓜石的家庭布置展示礦場生活的片斷。(上、下、下下)


太子賓館是日本大正天皇14年(1925),為了迎接當時的昭和皇太子(即日後的昭和天皇,現在日本天皇的父親)來臺灣視察而興建,是園區內一處重要的古跡。其規制、建材、布局及工法完全比照東京皇宮內的太子東宮興建。
所以,所謂太子賓館是真正為了太子而興建的建築物,也是日本本土之外唯一的一棟皇室建築。事實上,同時間在阿裡山上也興建了另一棟太子賓館,也就是現在的「阿裡山賓館」,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迎接皇太子的到來。Tony哥將在「阿裡山顛」一文中介紹。

圖說:太子賓館的選址背靠本山,目的在維護安全。(上)內部已禁止入內,這張木桌是用了臺灣高山最好的檜木,也是日本軍國主義在臺掠奪資源五十年的證據。(下)


圖說:太子書房外內、外的對比照,這是1920年代全臺灣級別最高的建築物完全沒有疑義。(上、下)

由太子賓館拾級而上百餘階就來到了黃金博物館了,這也是一棟舊房改建的房子,館內有一塊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大的金磚,重202.4公斤,以及其他各種黃金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的展示。在入館前的「本山五坑」曾是全亞洲出產金礦最多的坑道。坑道在經過安全加固後,可以入內體驗早期礦工工時的環境與辛勞。

圖說:一面由「舍石」–金礦選煉後不要的礦石—所砌成的牆,形成了博物館的入口意象。(上)主館則是由原來的礦場事務所改建而成。(下)


圖說:本山五坑內的採金活動糢擬,包括工人及機具。(上、下)

黃金博物園區的範圍是很大的,但除了園區本身,金瓜石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自然與人文景點。包括了「無耳茶壺山」、金瓜石老街及日軍戰俘營等。茶壺山是金瓜石的地標,在金瓜石任何地方都能仰望這座全亞洲出金量最多的金山。但要看出她像一只沒有提把的茶壺,要從102號公路(見「九份老街行」篇的介紹)的某個觀景臺看最像。有人問Tony哥,這山裡的黃金都沒了吧?錯,經過近100年的挖掘,茶壺山及其外圍礦區,還有近90%的黃金沒有被採出來,為甚麼?這有待你來臺灣近一步的了解,也是Tony哥認為,為甚麼要來臺灣自由行的重點,即文化的思索,等你來了。

圖說:無耳茶壺山像不像一只沒有提把的茶壺?(上、下)

圖說:登茶壺山並不難,高度只有500多米,登山口就在黃金博物館的旁邊。(下)

金瓜石老街和九份老街截然不同,金瓜石老街安靜的很,也幾乎沒甚麼商業,幾家老雜貨店,大約還有一家咖啡屋、一家小民宿,就這樣。但慢慢地走在其中,可細看歲月遺留的滄桑,而不是聽到滿耳的叫賣聲。

圖說:從博物園區有一條小路,走到老街只要10分鐘,即可感受一種寧靜的氛圍。(上、下)

有關金瓜石的日軍戰俘營,是一個見證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中罪行的地方。那是二戰末期日軍在亞洲最大的戰俘營,包括美、英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等盟軍各國在亞洲戰軍所俘虜的戰俘,多數是送到金瓜石,其目的就是為日軍開採金礦。
日軍在這裡做出虐待戰俘等種種違反國際法,及慘無人道的罪行,許多戰俘死在戰俘營裡。在得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,更企圖以毒氣殺死所有的戰俘。幸而老天有眼並未得逞。但戰俘營的遺址也行深刻地鉻印出和平的可貴。

圖說:紀念儀式皆以悲愴的蘇格蘭風笛開始,每每動人落淚。(上、下)


圖說:各二戰時期盟軍的國旗,及戰俘的後人日漸凋零,但他們的出席代表了世人永不遺忘這段历史。(上、下)

每年十一月的第二個周日,各國前戰俘及其家人子孫都會齊聚金瓜石,哀悼紀念那殘酷的歲月。那裡有面以大理石彫刻而成的紀念碑,刻上了每一個遇害的戰俘的國籍、姓名、階級。如同美國首都華盛頓的「越戰紀念碑」一樣。

圖說:在如同「哭牆」的紀念碑旁,死難戰俘的子女們在這裡找尋自己父祖輩的名字,獻花致哀令人動容。(上)

圖說:Tony哥曾不只一次參加該紀念活動,每次都會被安靜哀傷的場景所感動。圖中的這位是至今唯一仍在世的英籍老兵。
還有還有,金瓜石是許多藝術家「逃世」的所在,他們在這裡作畫、作曲,及經營個人的工作室。真正過著日出而做日入而息的日子。

圖說: 娃娃設計家安琪姊姊專做手工定制布偶,她的家會讓小朋友雀躍不己。(上、下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