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馮學榮
臺灣沒有高山族
是的。在臺灣,並沒有甚麼「高山族」。
在臺灣,有泰雅族,有賽德克族,有太魯閣族……等等各種各樣的原住民民族,但是,並不存在一個「高山族」。
「高山族」是漢人創造出來的一個「方便名詞」。
甚麼叫「方便名詞」呢?其實就是說,臺灣的原住民,民族太多、太繁雜了,一個一個列舉來說,太麻煩,所以,漢人幹脆創造了一個詞「高山族」,用來統稱他們,這樣輕松很多。
在現實世界裡,「高山族」至少包含泰雅族、阿美族、布農族、卑南族、排灣族、魯凱族、鄒族、賽夏族、達悟族……等16個原住民民族。
所以,臺灣的原住民其實並不認同自己是「高山族」,你去臺灣問一個泰雅族的同胞:「請問你是不是高山族呀?」你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,TA會告訴你:「甚麼高山族?我是泰雅族!」
打個類似的比方,廣東人將一切講普通話的同胞,統稱為「北佬」,也就是「北方佬」的意思,但是,「北佬」其實並不認同這個稱呼,你比如說湖南人,廣東人稱湖南人為「北佬」,但其實湖南人認為自己是妥妥的南方人,一點都不「北」。
事實上在臺灣還有一個和「高山族」對應的概念,那就是「平埔族」,也就是說,在漢人的概念裡,臺灣的番人只有兩種:
一種住在山區,有很多很多民族,一一說,記不清,所以幹脆統稱「高山族」,早年也叫「山地山胞」,這些民族久居高山,和漢人接觸很少,不受教化,所以也叫做「生番」。
另一種番人,則住在平原地區,也有很多很多的民族,一一說,也記不清,所以幹脆統稱「平埔族」(漢語「平埔」意為「平坦的田野」),早年也叫「平地山胞」,這些民族住在平原,和漢人世代來往很多,受漢人教化,所以也叫做「熟番」。
臺灣地名的由來
有一個問題,盤旋在历史愛好者的腦海中很久了,這個問題就是:臺灣為甚麼叫「臺灣」?
臺灣,是不是「臺風的港灣」?
不是。
答案就是:番語的漢字音譯。
是的,「臺灣」是原住民的番語,漢人取「臺灣」二字做音譯。
事情是這樣的:
古代的寶島上,曾經有一個番人部落,早年漢人比劃著手勢問他們,你們部落叫甚麼名字呀?番人回答說「Tayouan」。
這個讀音用漢字標註,就是「臺窩灣」,所以,漢人也把這個部落,稱為「臺窩灣社」。
就是這個「臺窩灣」,後來在漢字裡的譯音,不斷變化,有時候翻譯為「大員」,有時候有翻譯為「大苑」,有時候又翻譯為「臺員」,有時候又翻譯為「大灣」……(註:在某些古漢語裡,「員」、「苑」念wan)
變動來變動去,後來這個音譯,最終統一了:叫「臺灣」。
其實,我們從「大員」、 「臺員」、 「大苑」、 「大灣」這些漢字音譯裡,也可以想明白,這是一個外來詞,就好像我們中國人剛開始知道Trump的時候,有時候翻譯為「川普」,有時候又翻譯為「特朗普」,我們看一會「川普」,一會「特朗普」,其實聰明人就知道:這背後肯定是一個外來詞。
阿裡山地區鄒族女子,真正的「阿裡山的姑娘」
臺灣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
問历史愛好者一個問題:臺灣的原住民(番人)從人種學上說,和哪個種族血緣最相近呢?
答案是:臺灣原住民屬於「南島民族」,他們和印尼人、馬來人、菲律賓人、夏威夷人、毛利人等等,是同一個種族。
這裡的種族,指生物學上的種族,不是政治意義上的民族。
是的,國內外的人類學家早有結論,臺灣原住民和南洋諸島的原住民,DNA最相近,語言也類似,就連服飾、紋身、獵首習俗等等一系列的特徵,都和南洋諸島的原住民如出一轍。
那麼試問,到底最早是南洋諸島的原住民遷徙到臺灣呢?還是臺灣的原住民遷徙到南洋諸島?
在這一點上,世界上的人類學家,至今仍在爭吵不已,雙方都有很多的論據,然而,至今都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呢。
臺灣番人留影
臺灣漢人曾經激烈反抗日本
當年我們甲午戰敗,大清把臺灣割讓給日本,光緒皇帝下詔,叫臺灣的最後一任巡撫唐景崧,進京見皇帝,並叫巡撫衙門的所有文武官員,自己回大陸。
不過,末代巡撫唐景崧不服,他要反抗日本人,於是他和劉永福、丘逢甲、林少貓等壯士合力,準備武力抵抗日本人。
臺灣末代巡撫唐景崧,不服日本接收臺灣,組織武裝反抗,失敗後撤退回大陸,1903年死於桂林
於是,唐景崧等人整合了手中的義軍、黑旗軍、棟軍、新楚軍、鄉勇等等,各種正規軍、雜牌軍,兵力超過35000人,大家磨刀霍霍,就等著日本人登陸,然後狠狠打日本仔。
日本人先是發了一通信函過來,叫臺灣的軍政人員就地繳械、封存文書檔案,等候日本人前來接收,不料沒有回音,派人一打聽,才知道臺灣有許多漢人在磨刀霍霍,準備抵抗,這個時候的日本人就知道:想和平接收臺灣,那是不可能的了。
於是,日本人來接收的,就不是文官隊伍了,而是武裝部隊,很快,日本帝國陸軍在臺灣登陸,上岸不久,就和唐景崧等人的部隊發生戰鬥,這場戰爭前前後後,一共打了5個多月,最終漢人方面陣亡一千多,日軍方面陣亡幾百人,但是有幾千日本兵因為水土不服,在島上罹患霍亂、痢疾等死亡。
最終沒有懸念是日本部隊打贏了,這場抵抗運動,就失敗了。
臺灣漢人連同番人一同抗日繪畫
劉永福脫險記
參加這次抵抗日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,曾經在中法戰爭的廣西和越南戰場中,打敗過法軍,所以他這次參加打日本,心理有底氣,只是沒想到,日軍的戰鬥力比法軍強太多,劉永福抵擋不住,所以,劉永福在最後的危急時刻,化裝撤退,登上一艘名叫Thales的英國商船,準備回廈門。
黑旗軍首領劉永福
這一天,是1895年10月21日,劉永福登上英國商船Thales之後,松了一口氣,心想終於可以回廈門了,不料當天,商船開到公海上,日本帝國海軍的軍艦把這艘英國商船攔住了。
英國船長不解,質問日本人,你們為甚麼攔我?日本人說,懷疑反抗我們大日本帝國的劉永福,就在你們船上。於是,上船搜人,果然把劉永福給搜到了。
不過這個時候,英國船長站了出來,救了劉永福。英國船長對日本人說,你們在公海上搜捕我們英國商船,是違反國際公法的,並拿出一大堆的法律條文、外國案例等等雲雲,日本人當時害怕英國人,僵持了好久,後來還是忍痛放棄了,劉永福得以跟隨商船Thales,抵達廈門,並最終回到大陸。
親日人士辜顯榮
以上是我們的漢族先人,在臺灣抵抗日本人接收的往事。
不過呢,世界上甚麼人都有,一樣米養百樣人,有人唱紅臉,也就有人唱黑臉,在當時的臺灣,有抗日烈士,也有給日本人帶路的漢人。
當年日本帝國陸軍登陸、武力接收臺灣,和唐景崧等人的漢人抵抗部隊四處戰鬥,唐景崧的部隊時時戰敗,處處潰逃,當時臺北城內,官府衙門打烊,秩序全無,盜匪四出,這個時候,臺灣本地士紳李秉鈞、吳聯元、劉延玉、陳舜臣、李春生等人,寫了一封《嘆願書》,恭請日本軍隊入城恢複秩序。
可是,信是寫好了,沒有人敢去送,人人都說,給日本仔送信,我到人家跟前,人家不由分說先殺了我,不敢去,不過,當時有個名叫「辜顯榮」的漢人,拍拍胸膛說:我敢去!
於是,辜顯榮拉上幾個人,一起出城,去找日軍,找到了,把信送上,說:恭請貴軍早日入我臺北城,維持城內的秩序。
親日人士辜顯榮,是辜振甫的父親
日軍有個代表名叫水野遵,一看辜顯榮這幾個人,殺倒是沒有殺他們,不過一開始,確實半信半疑,總覺得這幾個人,像間諜,《嘆願書》雖然收下了,但仍然不敢貿然進城,以免「中了圈套」,不過後來逐漸發現,臺北城內,果然安全,於是,日本人開始知道,這個辜顯榮,是個真正的親日人士。
辜顯榮獲得日本人賞識,後來跟隨北白川宮能久率領近衞師團,向南推進,協助剿殺我抗日軍民,為日軍立下汗馬功勞。
因為幫助日軍有功,日方賜予辜顯榮敘勛六等、授單光旭日章,不久,辜顯榮被日本人任命為臺北保甲總局局長兼團長,再後來,辜顯榮任臺北保良局局長,而後獲得日本敘勛五等、授雙光旭日章……辜顯榮是妥妥傍上日本人,飛黃騰達了。
當時臺灣流行一首諷刺辜顯榮的民歌,是這樣唱的:
日本上山兵五萬
看見姓辜行頭前
歡頭喜面到臺北
毋管阮娘舊親情
(註意:閩南語中「阮」字是「我」的意思)
辜顯榮深得日本人賞識,後來更是接到日本大正天皇的邀請,進入日本皇宮,和大正天皇聚會(另有林熊徵、藍高川同行)。
辜顯榮(中)與另兩位臺灣名人參訪日本皇宮
在整個臺灣日治時期,辜顯榮一家,顯貴一時,辜顯榮有個兒子,名叫辜振甫,對,就是那個海基會的會長,辜振甫。
怎麼樣?历史,是不是很有趣?
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,辜顯榮的兒子
日本要臺灣幹甚麼
那麼,試問當年的日本人,要臺灣島到底是為了甚麼呢?
是不是為了一個名聲、一份國土廣闊的虛榮?
其實,不是。
當年的臺灣對於日本人而言,第一位的價值,就是經濟價值。
臺灣的物產很豐富,在整個日治時期,日本人的口號是:
農業臺灣
工業日本
意思是說,把臺灣建設成日本的農業基地、用來支持日本本土的工業。當時的臺灣,大量的蔗糖和稻米,被輸往日本,同時,日本人在臺灣大量開採黃金、銅、煤、林木、鹽等自然資源、不斷輸往日本本土,以供應日本本土的工業所需。
物產豐富的臺灣
皇民化運動的改名
日治期間,日本人在臺灣推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其中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叫臺灣的百姓改日本名字。
當時臺灣的漢人百姓,改日本姓,依照一些有趣的法則,我們來看幾個例子:
例如,原本姓「錢」的,改為姓「穴方」,方形的孔,就是「錢」的意思。
例如,原本姓「莊」的,改為姓「周本」,意思是「莊周的本姓」。
例如,原本姓「劉」的,改為姓「邦本」,意思是「劉邦的本姓」。
例如,原本姓「高」的,改為姓「上端」,這個意思很明顯。
例如,原本姓「黃」的,改為「廣內」,因為繁體字的「廣」內含一個「黃」字。
還有,原本姓「洪」的,改姓「三井」,就是把「洪」字拆開的意思。
還有呢,原本姓「石」的,改姓為「岩下」,因為「岩」字的下方就是「石」。
同理,原本姓「呂」的,改姓「宮下」,因為「宮」字的下方就是「呂」。
再如,原本姓「尹」的,改姓為「伊東」,因為「尹」是「伊」的東邊部分。
還有,姓「吳」的,改姓「矢口」。
同理,姓「簡」的,改姓「竹間」。
等等。
日治時期的臺灣客家女人
臺灣國語詞匯的不同
由於長期的隔閡,臺灣國語中有一些詞匯,和大陸國語的詞匯,已經有很大的不同,今天我們管窺一些例子:
大陸叫原子筆的,臺灣叫原子筆。
大陸叫軟件的,臺灣叫軟體。
大陸叫硬盤的,臺灣叫硬碟。
大陸叫數碼相機的,臺灣叫數位相機。
大陸叫盒飯的,臺灣叫便當。
大陸叫律師事務所的,臺灣叫法律事務所。
大陸叫派出所的,臺灣叫駐在所。
大陸叫郵電局的,臺灣叫郵便局。
大陸叫打印的,臺灣叫列印。
大陸叫智能行動電話的,臺灣叫智慧型行動電話。
大陸叫移動電話的,臺灣叫行動電話。
大陸叫查扣的,臺灣叫查緝。
大陸叫出租車的,臺灣叫計程車。
……
臺灣番人
來源:讀書人馮學榮